徐光启留在皇帝身边是个巧合,如今他依然带着工部蒸汽局的所正官职,不过不再去蒸汽局上班,而留在清华园。
这艘船就是他的工作成果,船由南洋卫香山千户所香山船厂制作,完全按照皇帝的要求,依百姓常用的货运商船形制制造,送至北洋大沽口,入海河一路上蒸汽局。
为了把它弄到岸上,蒸汽局专程造了两架厚重的二十四轮船托大车。
之所以是两架,因为第一架平板大车不能用,这才造了第二架车板完全与船底形制相合的船托,这才把这具大家伙运进蒸汽局。
而为了改造,蒸汽局同样从广州府讲武堂调来一名战船科教习与三名学员。
改造也很复杂,为了把甲型火德星君放在里面,他们几乎把船整个拆开再组装,中间的工费损耗足够再买两艘这样的船了。
严格意义上来说,这艘鸟船与紫禁城金水河里游曳的十余条蒸汽小船都不一样,这是真正可在大江大河、近海甚至远海中使用的船。
大小、形制完全一样,并自近海一路航来,如今的改变无非是衡量皇帝在清华园大湖中的使用,去掉了桅杆与风帆。
只要装上桅杆风帆,这艘船一样能再从天津开回香山。
“一个时辰四十二里,日行五百里,世上有这么快的船?”皇帝抱着手臂,在船上这踩踩、那摸摸,道:“那它运货,从天津到松江府,只要六日;从松江府到南洋卫,也只要六日,一月之内就能把北方的货运到南方,再把南方的货运到北方?”
“是。”徐光启点头道:“鸟船腹大而吃水深,原本单船可载货四千担,合四十余万斤,装上蒸机后仍可载四十万斤,但装货越多、船速势必越慢。”
“小臣估计,除船上口粮、蒸机所用水煤外,载千担货,装三桅长帆,当仍可以此速航于近海。”话是这么说,但显然徐光启自己也不是很自信,道:“如陛下嫌其载货少,蒸汽局可再制更大的蒸机,或再添置一台,小臣以为船里仍可再添两台。”
万历摇摇头,看上去对徐光启此番说辞并不满意,道:“三台小的不比一台大的,三艘小船不如一艘大船。”
说着,皇帝抬手指着脚下甲板,道:“错不再蒸机也不再这艘御船,而是我们把船造的太小了,船大了,装人、装货、装蒸机,都好说。”
突然皇帝叹了口气,满面愁容:“唉,可这船再大,朕就看不见咯。”
“饶是朕英明神武,先罚没了这园子,再向兀良哈三卫及土蛮开战,这才有了时常以练兵为由出宫的机会,去北洋终究路途遥远,朝中大臣是不会准朕去看海的。”
“这已经是清华园能跑起来最大的船形了。”
说着,皇帝又做出标志性的两手托天状:“想想也是憋屈,承父祖遗德,大明在朕即位之初便斩旧敌西班牙于马下,慑服葡夷此辈宵小,固我三宣六慰,乘神仙而宣德四海八荒,却连坐个大船都不行,嘁!好烦。”
皇帝无奈地锤了锤船舷,抬脚朝艉楼走去,边走边道:“这船停了以后,要等半个时辰才能再开动起来?”
“小半个时辰,照钟上时间算,气缸自冷至热,从点火算起为四十七分,若只是停船再开,则是十八分。”
徐光启跟在皇帝身边已有一段时日,皇帝的性格很容易看明白,但很多时候他感觉自己跟不上皇帝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最近他找到个迎 找到个迎合圣意的窍门——把想法说的远一些:“如若陛下欲使这种船往返运送于大明沿海,则需在沿途威海、松江、泉州等地港口设船煤所,专管停船加水加煤、登船机修。”
“船煤所?你这个想法,还有谁知道?没有就好,不要告诉任何人。”
万历看着徐光启,人已经坐在掌舵的位置,十分认真道:“这是个趋势,蒸汽机车将超越马车成为陆路运输最重要的器物,但因其造价高昂,寻常百姓一时半会还用不上,百姓仍会主要使用驴马牛骡来拉车,只有大宗货物才会有人用蒸汽机车。”
“但轨道行车有限,朕认为即使轨道修好,最好的作用也是由官府统一管理,像电报那样,平时百姓交些费用,也能长途使用。”
“蒸汽机船不一样,它的造价虽高,但航行时间短,商贾更易获利,只要这种船在海面上跑起来,很快人们就会竞相购买,所以你不要说出去……这个船,是朕的,你明白么?”
徐光启不明白。
这艘鸟船是皇帝在清华园的御驾,显而易见,这种事还需要说吗?
“朕说的不是这艘船,是蒸汽机船,是朕的。”坐在舵手的位置上,皇帝两眼冒光,道:“蒸汽机船的主要使用者为海商,海商都很有钱,大明随随便便一些货物卖到海外就有十倍百倍之利,朕可以用它来充实内库,朝廷百官不把这当回事,这是朕的机会。”
“朕要借着北方还在打仗,把蒸汽局从工部分出来,交到司礼……交给锦衣卫。”似乎是想到冯保跟张居正穿一条裤子,显然锦衣卫的老岳父更受信任,皇帝说:“还有你说的这个船煤所,这先不急,等朕想办法把山西的煤弄到朕手里,省的商贾再哄抬煤价。”
“朕跟你说这些是信任你,你不要说给任何人。”
徐光启,徐光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,最后干脆拜倒了:“小臣万万不敢。”
他家的皇帝为啥一直琢磨着把自己左边口袋的东西放到右边口袋?
徐光启实在看不懂,户部国库与皇帝内库难道有什么不一样?
在皇帝看来,还真不一样。
“有些事就是注定的,戚帅收复兀良哈三卫,朕想为他们修铁路用火德星君运辎重,铁路上装着火德星君的大青龙要吃煤,将来海里跑的蒸汽船也要吃煤,那更得有铁路来运煤。”
“戚帅平了三卫,朝廷想让这场仗停下来,但朕不能让它停。”
皇帝吃到战争的甜头了,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,朝廷的官僚系统因各自出发点不同而互相牵制,所有人都只能围着他转,所有决议最后拍板的都是他,而他只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——给予前线作战的戚继光十成十的支持。
在这种支持中,皇权与日俱重。
“这场仗不会停下来的,一直打,兀良哈三卫收复了就打土蛮,土蛮打完了再看俺答低不低头,低头就裹着他继续打,北方要打、西北要打、东北也要打,那有造船用最好的森林,有数不清的铁矿煤矿……朕,才是朕啊。”
皇帝闭着眼睛,陷入在自己的畅想中,最后的话几乎用梦呓的声音发出,令徐光启险些以为皇帝把自己高兴地睡着了。
突然,他看见皇帝的眼睛睁大,急急忙忙道:“忘了忘了忘了,快让人把校场上朕的帽子拿过来,风一吹冷死了,对了,别忘了让潞王把铳子打在原木靶上的深度报过来……朕要给戚帅运一批预制障墙,防弓箭防火铳,到地方搬下来就能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