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太太看看云裳,再看看顾时年,最终叹息着点了点头,“那就去看看吧,不管能不能看好,咱都尽心啦,以后就是见了大川也不亏心。”
事情一定下来,云老爷子也不耽搁时间,立刻带着云裳和顾时年去找村长开介绍信。
杏林村大队部是前几年跟戏台子一起新建的。在前村池塘旁边用石墙圈了十多个宅基地,里面靠北墙修了五间房,充当村大队部。
大队部正对面坐南朝北修了一座敞亮的门楼式三开间双戏台。之所以坐南朝北,是为了让唱戏的人在表演过程中不会被太阳眯了眼。
云裳跟在云老爷子身后,一进入大队部就看傻眼了。
她一直以为杏林村的戏台子就是用石头搭建的小平台,可是看着眼前这座加上台基足有数十米高,跟连体婴儿似的连在一起、足有五十米长的双戏台,内心还是被震撼了。
这么大的戏台子,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就不怕被跑断腿么?
还有,这连在一起的双戏台都是三开间,观众可以从三个方向观看表演,且双戏台中间也没有任何遮挡,这是要演员两边同时开唱,打擂台么?
而且,只是用木头跟石头,怎么就能搭建出这么好看又敞亮的戏台子?
云老爷子见云裳张着嘴巴看愣了,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
“裳囡,咱村儿这戏台子在全清河县都是数得上的,建好后可风光啦!”
“爷,这戏台子建这么好,能唱大戏么?”云裳眼巴巴的问了一句。
云老爷子立时语结,“……前几年还能唱,等,等以后年景好了就能唱了。”
现在缺粮缺的人走路都要打飘了,谁还有力气唱大戏,就算有人能唱,形式这么紧张,也没人敢出来登台表演了。
村长正跟八位队长在会议室开会,商量买高价粮的事情,听到外面有说话声,隔着窗子一看,是云老爷子带着顾时年和云裳进了大队部,还以为是买粮的事情有了变动,急急忙忙的迎了出来。
“云老弟,顾小同志,你们这是……有事儿?”
“村长,我来开几封介绍信,俩孩子想带大川家的去省城看病呢。”
云老爷子很是自觉,站在大队部,坚决不称呼村长为老哥。
村长松了口气,带着几人往最前面一间办公室走去,“老弟,这事儿办的仁义!能安排大川家的去省城看病,这事儿办得太仁义了。你放心,等老王家从县里回来,我亲自到小王庄走一趟,那老王家总不能把人逼疯了就不管了……”
说起老王家,云老爷子心里也觉得晦气的很,随便应了一声就没有说话了。
村长打开抽屉锁,从里面拿出几张印好排头的介绍信,又问云老爷子,“这次还是二川去省城?打算啥时候出发?我下晌正好要去镇上,顺便把介绍信拿过去盖章,晚上就能拿回来。”
“那就麻烦村长哩。俩孩子想这两天就出发,早点去早点回来,免得进了腊月,路上太遭罪哩。”
云裳眼睁睁的看着村长开好云二川和王寡妇的介绍信,急忙挤到前面,指着自己的脸,急急地道:
“村长爷爷,还有我哩,我也要介绍信,不然顾二哥都不能单独带我出去吃好吃的啦!”
“放心,不会忘了裳囡的,村长爷爷给你单独开一张。”
村长笑呵呵的又拿出一张介绍信,在填写姓名的地方,特意将‘云裳’二字写在靠后的位置,前面空出来的地方还能再加一个名字。
写好后,村长将云裳的介绍信递给顾时年,语带双关的问:
“顾小同志,你看看裳囡的介绍信这样开行不行?拿到省城没问题吧?”
顾时年愣了一下,他原打算避过云老爷子再请村长帮他开封介绍信的,没想到村长竟然会这么上道,直接在云裳的介绍信上留出填写他名字的位置。
这样,等村长去镇上盖完章回来,再在介绍信上补上他的名字就可以了。
“没问题,村长,您经常开介绍信,肯定出不了错。”顾时年一脸淡定的把介绍信还给村长。
忙完正事,两人同云老爷子道别,相携着回了家,到了天色将暗未暗时,老村长从镇上回来了,一进村子就直奔王寡妇家。
从包里掏出介绍信,递给顾时年后,老村长有些拿不定主意的道:
“顾小同志,这是裳囡的介绍信,你看在要不要在前面加上你的名字?我带笔了,直接加一笔就行。”
顾时年接过介绍信,最先看到下面两枚红红的印章,一个是杏林村的印章,一个是向阳镇的印章,村长指的位置正好是云裳名字前面的空白处。
“那就麻烦村长了。”
顾时年也不跟村长客气,挑亮油灯,看着他在介绍信上一笔一划的补上‘顾时年’三个字,这才把介绍信收了起来。
收好笔后,老村长看了一眼抱着鸡槽子,呆坐在窗台上的王寡妇,嘴角抽了抽,压低声音问顾时年:“顾小同志,裳囡她妈这病真能治?”
顾时年也回头看了看王寡妇,无奈的摇头,“村长,这种病不好说,阿裳是觉得大地方的医生好,说不定能有啥特效药……”
后面的话不用说下去,村长自动脑补了出来:不让云裳带王寡妇去省城看病,她是不会死心,要一直惦记在心里的。
“……裳囡像她爸,是个仁义孝顺的娃儿。”
老村长沉默了好一会儿,终于憋出这么一句。顾时年给老村长倒了一碗开水,又问起了村里人统计买粮的事儿。
“我把事情给几个队长安置下去啦,估摸着晚上就能统计出来,我明儿早上过来给你个信儿。”
村里人的口粮有了指望,老村长心里头高兴,说话声音里都带着股不自知的喜意。
“顾小同志,黑市上带壳子高粱卖五毛,红薯卖六毛五,还有山药蛋儿,软黍子,这些粗粮只要每家花上二三十块,就能凑合着撑两个月。等进了四月,地里头野菜就冒出头啦,还有榆钱子,嫰柳芽,槐叶尖儿,这些都能当口粮吃,咱村儿这就算撑过去啦!”
在这种大环境下,杏林村没有人饿死,他这个村长也算是对村里有了交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