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军东北战场大败俄军,攻取哈尔滨,围困沈阳的时候,国内的河湖根据地的第二次反围剿之战也在同时继续进行。
在围歼了北洋第三镇军队,俘虏了段祺瑞之后,义勇军挥师北上,一连攻占了大名府、广平府、冀州府、顺德府等地,将被段祺瑞攻占的地方几乎全数又复夺了回来,兵峰又一次直逼到保定府了。
这一下清廷大为震惊,原来段祺瑞收复河北诸府之后,清廷上下对这次征剿都充满信心的,认为既使不能收以全功,但也能挫动海外华人的锐气,那曾想到短短数日的时间,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,不北洋第四镇全军覆没,段祺瑞生死不知,而且义勇军竟然杀回到河北省境内,再次威胁保定,这才得了,因此清廷立刻下谕给铁良、良弼两人,以十分严厉的措词指责两人治军不利,玩忽职守,贻误军机,有负朝廷信任,并严令两人立刻进军,阻止义勇军的进攻,否则朝廷必将予以重惩。
收到了朝廷的上谕之后,铁良、良弼也知道现在的事态严重了,因此赶忙调兵遣将,命北洋第二、四镇军队再次出击,向河湖根据地发动进攻,而两人则带领北洋第一镇,赶回去守卫保定府。
铁良、良弼认为进攻义勇军的根据地,必然会遭到义勇军的强烈抵抗,在上一次进军途中,两人己被义勇军的搔扰战术弄得有些怕了,何况是还有段祺瑞的教训,这样危险的事情就交给北洋第二、四镇去干,而两人领兵退守保定,其实是远离战场,以求自保,因为在第二镇、第四镇发动进攻之后,义勇军也必然会回师救援,这样保定反而不会有什么事。
那知两人盘算虽好,但局势的发展却没有像两人所预想的那样进行,首先是第二镇统领王英楷、第四镇统领吴凤岭的并没有执行他们的命令。毕竟段祺瑞的教训实在太深刻,两人也不能不受到影响,在这个时候那还敢再去进攻河湖据地呢?而且明眼人都看待出来,铁良、良弼躲到保定去了,却让自己去和义勇军硬拼,甚致是送死,换了谁都不会干的。于是两人也都是口头答应,但实际却是按兵不动。
而义勇军又集中了三个师的兵力,在距离保定府约30公里的新乐县一带设伏,重创铁良、良弼统领的北洋第一镇,这一役击毙清军6000余人,俘虏达15000余人,铁良、良弼仅带了数百人逃到正定府去了。而义勇军又趁势继续进军,一举又攻占了赵州府、河间府、保定府。
保定府的失守,清廷大震,因为保定是北京的南面门户,义勇军可以长驱直入,直逼到北京的范围圈来,难道6年前的庚子国变要再次重演了吗?
而慈禧的心里也里又悔又恨,后悔自己怎么就一时鬼迷了心窍,竟然挑起了对海外华人的战争,那海外华人岂是好惹的吗?八国联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,日本、俄国也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,那是清廷能对付的?自己都现在己经是年过70的老人了,还有几天活头?不老老实实的等着闭眼,还瞎折腾个什么劲啊;又恨那些满族贵权,如果不是他们在自己耳边唆使,自已也不会犯糊涂,原来自己启用满族贵权是想牵止汉族的大臣,可惜这批人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,只会争权夺利,本事没有多少,但胡乱的主意却不少,在满人当中怎么就出不了曾国藩、李鸿章这样的干才呢,那怕是出个袁世凯也好啊。
想起袁世凯,慈禧的心里不禁一动,现在这个局面到是可以启用袁世凯试试,反正这个时候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,而且不管怎么说袁世凯要比铁良、良弼强些,因此清廷一面下旨,调北洋第五、六镇立刻驰援北京;一面又下谕袁世凯,立刻回京复职,实际就是要袁世凯担任保卫北京的任务。同时清廷还向各国公使馆求援,希望各国公使能为清廷周旋。
其他的事情到也好办。北洋第五镇统领吴长纯、第六镇统领王士珍在接到清廷的调令之后,都没有半点迟疑,立刻领军赶到北京,第五镇驻守涿州、第六镇驻守霸州,保卫北京,而各国公使则向清廷建议,尽快和华东政府谈判,并向清廷推荐谈判人——袁世凯。
那知问题就出在袁世凯的身上,收到清廷的上谕之后,袁世凯居然上折声称自己现在重病卧床,不能理事,因此不能胜任,请朝廷另选贤明。
其实袁世凯告病之后,他就一直和各国公使有来住,并向各国公使提出,清廷的征剿己基本失利,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华东政府谈判,恢复和平,否则海外华人真的攻入北京,赶走了慈禧光绪,对各国都是不利的,并表示自己有办法让华东政府停止战争。
各国公使对袁世凯的建议十分赞赏,因为他们也没有想到清廷己经腐败到了这番地步,练了4、5年的新军,却连华东政府的一支附属军队都打不过,因此只能和华东政府讲和,否则华东政府真的攻下了北京,取得了清廷,确实是对各国不利。于是各国公使纷纷保证,会向清廷建议。
但袁世凯拒绝了清廷的征招,一方面是将慈禧一军,因为袁世凯的心里也是一肚子苦水,要说这几年来自己对老太太一向的恭敬有嘉的,从来没有不敬的时候,对朝廷也是尽职尽责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,而老太太却无端的就将自己闲置起来,更是纵容铁良、良弼谋夺自己的兵权,那时候可没有想到过有今天吧。既然是现在轮到老太太来求自己,那还不趁机摆摆谱呢?
收到了袁世凯的折子,慈禧差点气得破口大骂,她当然看得出来,袁世凯这是在向朝廷叫板啊!大清国虽然沦落到这一步,但也还从来没有那个大臣敢对朝廷这样不敬,当初曾国藩手握30万精锐湘军;李鸿章更是坐拥淮军和北洋水师,那一个都可以算是权倾朝,但两人对朝廷都是忠心耿耿,恭敬有佳,对朝廷的任命更是无不尊崇,从来没仗势要挟朝廷的。你袁世凯算什么东西,权势远不如曾、李,居然就敢拿大,难不成以为朝廷还真就没有袁世凯不行,不过就是和海外华人议和的事,这又不是多难的事情,还真当是朝廷没有人了。
于是慈禧立刻下令,命张之洞谈判大臣,去青岛和海外华人协商议和。同时慈禧也下定决心,等这次议和结束以后,一定要好好收拾一下袁世凯,也警示一下其他人。
袁世凯得知清廷任命张之洞谈判大臣以后,不由得仰天大笑起来,身边有幕僚问其故,袁世凯道:“张之洞好清誉,喜虚名,爱惜羽毛,却无担挡,岂是能做谈判议和之事者,朝廷以张之洞为使与海外华人谈判,必不会成功,等到张之洞谈判失败之时,便是我的出头之日了。”
原来袁世凯以病重为由,拒绝了清廷的征招之后,确实还是有些担心,怕自己做过了头,万一朝廷另派他人把议和的事情办了,那么自己以后也就再无出头之日了。但得知朝廷派的人选是张之洞,袁世凯也彻底放心了。因为这次和海外华人谈判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,最后谈成的条件也绝对是对清廷不利,说白了就是一份卖国条约,张之洞虽然和李鸿章齐名,也算是洋务派的一员,他但缺乏李鸿章的担当气概,又比李鸿章更爱惜自己的名誉,因此由他担当谈判大臣是肯定办不好的,袁世凯也就彻底安心了。
其实慈禧也确实是无人可派,别看慈禧想着简单,不就是去谈判议和吗,派谁都可以!但这样的话真不是一般人能得了的,放眼朝野,确实还真没几个人胜。满族权贵们,慈禧己对他们彻底失望了,自然不可能再委以重任,而汉臣当中也没几个有能力的,否则慈禧也不会一再容忍袁世凯。
而张之洞是目前清廷唯一经历过同治中心的老臣,有资历,有威望,而且他和海外华人还有些交情,因此慈禧认为张之洞是除袁世凯之外,去和海外华人谈判议和最合适的人选了。
而接到朝廷的任命之后,张之洞也苦笑了一声,虽然自己和海外华人确实有点交情,但这几年来都是袁世凯代表清廷去和华东政府交涉,张之洞并没有参与,因此和海外华人的交情也淡了不少,而且这样的谈判,讲私人交情是没有用的,而朝廷这可是逼自己当第二个李鸿章啊!当初清廷甲午战败,李鸿章赴马关议和,签定了回来,结果全国上下千夫所指李鸿章是汉奸,朝廷也没替李鸿章说句公道话,那时张之洞就下定了决心,以后那怕是辞官不做了,也不能接谈判议和的单子。
不过现在谈判议和的活果然落到了张之洞的头上,张之洞却并沒有想过以辞官拒之,毕竟现在张之洞可是张中堂,这也是张之洞一直追求的职位,那能说辞就辞呢?而关于谈判的事情,张之洞也自有应对之策,绝不会当第二个李鸿章。